山中遇险,王衍爵和舜华姐弟都没了再游山的兴致,吴知府也害怕拍马屁拍出祸来,带领队伍匆匆下山。
临别之际,王衍爵对着舜华拱拱手,真诚的说:“袁小姐此去,安排好家里后,请尽快下九江。”
舜华说:“一言为定,只要王公子找到粮食,舜华保证第一时间运回九江中转。昨夜商量的几件事,还请王公子尽早安排。”
第二天,舜华收到了一封,由九江知府吴秀亲笔写的推荐信,推荐一起游庐山的秉哲、秉辰、秉生、秉望四人,去报考白鹿洞书院。
昨晚,舜华二人被困在山上的时候,她向王衍爵讲述了游庐山的真实原因:为了考察白鹿洞书院,看看秉哲兄弟怎样才能入院读书。
如今,有了吴知府的推荐信,秉哲兄弟可以拿着推荐信,在8月底参加书院的入学考试,考试通过后,就能入院读书了。
舜华十分开心,这是姐弟们游学九江的最大收获了。
秉哲兄弟也很开心,特别是秉哲,在书院的明伦堂,听了章山长讲的一节易经课后,感觉打开了新天地,对入院求学十分向往。
秉辰则担心自己考不上,秉望却忧心忡忡地说:“我不上白鹿洞书院,我答应过润良姐姐,我不离开家。”
遭到其他三兄弟的一致鄙视。
袁鸿泰听说秉生也得了知府的推荐信,有机会报考白鹿洞书院,心里激动的不行,心想,跟着舜华,就是有好运。
舜华在回家的船上,把前世有关白鹿洞书院的知识捋了一遍,她前世游庐山的时候,看到过白鹿洞书院的简介。
除了朱熹,在白鹿洞书院讲课的着名学者,就要数后世无人不知的王阳明了。王阳明晚年,在白鹿洞书院讲学,拥有一大波粉丝。
据说现在的山长章潢,就是阳明学派的领军人物。
那么白鹿洞书院的入学考试,会不会提到阳明心学吗?
离开九江的时候,舜华还特意去府城,到书店里找了一圈,没有找到有关王阳明的书籍。
她只好在回程的船上,给秉哲兄弟们简单的讲了讲,王阳明的生平事迹,和他的学术思想。
重点讲述“知行合一”的治世思想,让兄弟们不要学那些“平日袖手谈心性,临终一死报君王”的朽儒。这样的人,书虫而已,于国于家何意?
要学知行合一的王阳明,不仅能坐而论道,还能起而行之。
秉哲兄弟们都做了简单的笔记,回去自行参悟。
“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准备,努力吧少年!”舜华半开玩笑,半认真的给四位青少年鼓劲。
回到袁家村,舜华顾不得休息,马上跑去看茉莉花的生长情况。
新修的山塘和水井,能保证三十亩地的花苗,其余的地,因为有村民每日挑水浇灌,花苗也长得生机勃勃,到八月底,第二茬花应该能够丰收。
周阿公却忧心忡忡地说:“这花苗长得好,村里人都眼红呢,就怕又像去年一样,被人半夜里毁掉,前面的花费和心血都白费了。”
“周阿公有何打算?”舜华知道,别人家都在为一日三餐拼命的时候,这即将到手的财富,难免会让人心里不平衡,做出不理智的行动来。
“老朽的想法,还是要请人看守。白天不用请,有人干活。请三五个人,晚上看守,带着铜锣,遇到歹人,就敲锣报警。”
“就依周阿公所言,请八到十个人,晚上分两班值守,每月给一石稻谷,不包吃住。”
干旱持续,码头镇上的稻谷已经长到一两八钱银子一石,乡民们已经吃不起。
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